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分析及思考
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延续了广东省多年来注重思辨性、贴近生活的命题风格,以一则富有哲理意味的材料引发考生思考。这一年作文题目以"慈善"为主题,要求考生围绕慈善的本质展开论述,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,也反映了当代教育对学生价值观培养的重视。
一、作文题目回顾 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提供了三则材料: 1. 富翁捐款给三个贫困家庭,遭到不同反应 2. 一家感激地接受捐助 3. 一家犹豫后接受但声明会偿还 4. 一家拒绝接受捐助
要求考生根据材料,自选角度,确定立意,自拟标题,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。
二、题目特点分析 1. 现实性强:题目选取了社会普遍关注的慈善话题,与当时中国慈善事业发展中的各种现象相呼应。2013年前后,中国慈善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,但也面临公信力危机、捐助方式争议等问题。
2. 思辨空间大:材料呈现了三种对待慈善捐助的态度,没有预设标准答案,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。既可以探讨慈善的本质,也可以分析受助者的心理,或思考慈善方式的改进。
3. 价值引导明显:题目隐含着对慈善行为中尊严、平等、互助等价值观的考察,要求考生不仅关注慈善行为本身,更要思考慈善背后的伦理问题。
三、优秀作文的写作思路 面对这个题目,高分作文通常会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:
1. 慈善的本质与尊严 有考生以《慈善不是施舍》为题,指出真正的慈善应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。文章认为,材料中第三家贫困家庭的态度恰恰体现了人的尊严—他们接受帮助但不放弃自力更生的决心。这种立意抓住了慈善伦理的核心问题。
2. 授人以渔与授人以鱼 有考生从慈善方式的角度切入,比较了单纯物质捐助与能力培养型慈善的区别。这种写法体现了对慈善事业发展的深入思考,符合当前慈善理念的发展趋势。
3. 慈善的双向价值 还有考生独辟蹊径,探讨慈善对捐助者和受助者的双重意义,指出慈善不仅是帮助他人,也是完善自我的过程。这种立意展现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。
四、题目的教育意义 这个作文题目具有多重教育价值:
1. 培养社会责任感:引导青年学子关注社会问题,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。
2. 塑造正确价值观:通过对慈善本质的探讨,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财富观、互助观。
3. 提升思辨能力:题目设置的多元反应要求考生辩证思考,避免简单化判断。
五、对当前作文教学的启示 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题对今天的作文教学仍有重要启示:
1. 关注现实:作文训练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,培养问题意识。
2. 重视思辨: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,避免思维定式。
3. 价值引领:在技巧训练的同时,更应注重通过写作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。
结语: 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题以其现实性、思辨性和教育性,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典范。它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,更检验了他们的思维水平和价值观念。这样的命题方向,对于推动语文教育改革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积极意义。回顾这一题目,我们更加认识到,好的作文命题应当既是考试的载体,也是育人的途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