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浙江高考作文题评析:童心与成长的辩证思考
2013年浙江高考作文题以"童心"为切入点,要求考生围绕"失去"与"保留"展开思考。这道题目看似简单,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,体现了浙江卷一贯的人文关怀和思辨特色。
一、题目呈现与内涵解析 该年作文题给出了三则材料:第一则是中国作家丰子恺的话"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,不会转弯";第二则是英国作家赫胥黎的担忧"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,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";第三则是美国作家菲尔丁的观点"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,一旦失去这一王国,那就是真正的沉沦"。题目要求考生综合上述材料,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。
这道题目实质上探讨的是现代社会中"成长"与"纯真"的辩证关系。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同一个命题:随着年岁增长,人们往往会失去孩童时期特有的纯真、好奇和创造力。题目引导考生思考:在成长过程中,我们是否必须付出失去童心的代价?如何在成熟的同时保持生命的本真?
二、命题特点与价值取向 2013年浙江作文题具有三个显著特点:首先是人文性,关注人的精神成长而非功利价值;其次是开放性,没有预设标准答案,鼓励多元思考;最后是现实性,直指当代青少年过早"成人化"的社会现象。
其价值取向体现在三个方面:一是批判工具理性对人性本真的侵蚀,二是呼唤教育中的人文关怀,三是倡导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精神家园。这种命题思路延续了浙江卷注重文化底蕴和思辨深度的传统,如2012年"坐在路边鼓掌的人"和2011年"我的时间"都体现了类似取向。
三、写作思路与立意角度 考生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思考:从个人成长角度,可以探讨如何平衡社会化与个性保持;从教育角度,可以反思当前教育对创造力的压制;从社会角度,可以分析功利主义对纯真心灵的侵蚀。更高层次的立意可以将"童心"升华为一种人生智慧和精神境界,如李贽的"童心说"所倡导的"绝假纯真"的处世哲学。
值得注意的是,优秀作文往往能辩证看待"童心",既不将其简单等同于幼稚,也不把成熟片面理解为世故。如一位高分考生写道:"真正的成熟不是童心的消逝,而是知世故而不世故的睿智;可贵的纯真不是无知的固执,而是历经沧桑后的通透选择。"
四、教学启示与反思 这道作文题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启示:首先,提醒教育者重视学生精神世界的培育,而非仅关注应试技巧;其次,表明高考作文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思想深度和文化积淀;最后,彰显了写作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。
当代教育中的一个突出矛盾是:我们一方面希望孩子尽快"成熟",另一方面又抱怨他们失去了创造力。2013年浙江作文题恰切地抓住了这一时代命题,促使人们反思:什么是真正的成长?如何在"变"与"不变"之间找到平衡?
结语: 十年后再看这道作文题,其现实意义更加凸显。在人工智能时代,那些被视为"幼稚"的想象力、好奇心恰恰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。2013年浙江高考作文题以其前瞻性思考证明:好的作文题不仅是选拔人才的工具,更应是指引教育方向的明灯。它提醒我们,在教育功利化愈演愈烈的今天,守护童心就是守护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