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
2025-03-26 08:47:08
0 0 0

《论高考文言文满分之作》

盖闻文章之道,关乎气运,系乎才情。自科举废而高考兴,时文易而白话盛,然竟有学子以纯粹文言应试,一举夺魁,此诚文坛之奇观,亦教育之异数也。余尝遍览近年所谓"文言满分作文",乃知此非偶然之得,实有深意存焉。

一、文体之辨:返本开新 今之文言作文,非复刻舟求剑之谓。甲午年江苏考生《绿色生活》一文,以"吾尝观夫都市之民"起笔,熔炼《赤壁赋》之句式,化用《项脊轩志》之笔法,而所述皆共享单车、垃圾分类等时务。其妙处正在以青铜器盛新醴,使千年文法与当代思辨相激荡。太史公曰:"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。"此之谓也。

二、技法之妙:规矩暗合 戊戌年浙江满分卷《论器》,通篇用典三十有六,然非饾饤堆砌。其引《考工记》"百工之事,皆圣人之作也",转而论当代工匠精神;取《论语》"君子不器"之说,辩证论人工智能伦理。尤善以"者也"句式构建逻辑,如"智能之器者,所以利民也;溺于器者,所以害性也",深得韩愈《原道》章法。考官批云:"如观秦汉碑碣,而字字关乎当下。"

三、思想之度:守正出奇 辛丑年某省《说尺》一文最见功力。考生先述《周礼》"璧羡度尺"之制,次论《史记》"尺有所短"之喻,终归于"丈量时代精神"之旨。其破题曰:"尺者,所以度物,亦所以度心。"此语暗合王阳明格竹之理,而能引申至网络时代价值尺度之思。非徒以辞藻炫目,实有义理贯穿,故能于万卷白话中脱颖而出。

四、争议之思:复古与创新 然对此现象,学界颇有异辞。或诋为"文化返祖",或讥为"应试奇技"。余以为不然。昔苏轼应试作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,伪托尧典典故,梅尧臣竟未能识,然不失为千古妙文。今之考生纵有摹拟之迹,然能于五十分钟内调遣经史,其积累已非常人可及。况阅卷官皆注明"不以文言为加分依据",足见评判仍在思想内容。

五、教育之鉴:文脉的延续 细察这些佳作,作者多出自重视经典诵读的中学。某满分考生自述:"晨读《昭明文选》,暮抄《唐宋八家》。"此非死记硬背之功,实乃文化基因的活化。明代八股尚能出张居正,今日文言写作何尝不能育创新人才?观其文理周洽,较之某些辞浮于意的白话文,反更见思维之缜密。

结语: 文言满分作文的出现,恰似旧园忽发新枝。其价值不在复古形式,而在证明:当年轻人真正消化传统,自能创造出既根植文化厚土又绽放时代新蕊的奇葩。此现象启示教育者:文化传承贵在活化,语言能力重在融通。若止于猎奇效仿,则如买椟还珠;若能参透文质相济之理,则华夏文章之道,其庶几乎!

© 2012-2024 作文之家 www.zw6.cn
全面关注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英语作文
网站事务:17368610279【同微信】
苏ICP备202409090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