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与价值导向分析
2017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思想内涵,成为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高考作文命题之一。本文将从命题特点、价值导向和教学启示三个维度,对2017年高考作文进行全面解析。
一、命题特点分析
2017年高考作文最显著的特点是实现了"一纲多卷"的命题格局。全国卷I的"中国关键词"、全国卷II的"名句组合"、全国卷III的"我看高考",以及北京卷的"说纽带"、天津卷的"重读长辈这部书"等,共同构成了多元立体的命题体系。这些题目呈现出三个共同特征:
首先,突出时代性。全国卷I要求考生从"一带一路、大熊猫、广场舞"等12个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呈现中国形象,直接呼应了"讲好中国故事"的时代命题。这种设计使作文考试成为时代精神的传声筒,要求考生具备敏锐的时代感知能力。
其次,强调思辨性。全国卷II选取了六句来自不同时期的名言,要求考生"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",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整合能力。这种"组合式"命题打破了传统作文的单一思维模式,体现了对高阶思维能力的重视。
再次,注重人文性。北京卷"说纽带"引导考生思考人际关系,天津卷"重读长辈这部书"关注代际沟通,这些命题都将目光投向人的精神世界,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。
二、价值导向解读
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导向,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
第一,培养家国情怀。全国卷I要求呈现"中国形象",实质是考查学生的国家认同感。在全球化背景下,如何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的中国,这既是语言表达题,更是价值观考题。优秀作文往往能跳出简单罗列,深入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辩证关系。
第二,倡导批判思维。全国卷III"我看高考"直接以高考本身为话题,鼓励考生对这一影响千万人命运的制度进行理性思考。这种"元认知"式的命题设计,打破了应试教育的窠臼,体现了对独立思考精神的推崇。
第三,回归生活本真。浙江卷"人要读三本大书"强调"有字之书""无字之书""心灵之书"的辩证关系,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实践与精神成长。这种命题取向呼应了核心素养中"学会生活"的要求。
三、教学启示
2017年高考作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:
首先,要拓宽教学视野。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范文,而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,培养跨学科思维。如全国卷I的"中国关键词"就涉及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多个领域。
其次,要改进思维训练。传统的"观点+例子"式写作已不能满足新型作文的要求。教学中应该加强概念辨析、逻辑推理等训练,如全国卷II的名句组合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思想整合能力。
再次,要丰富写作实践。北京卷"共和国,我为你拍照"这类题目,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。平时教学中应鼓励多样化写作,包括文学创作、时事评论等多种文体。
结语
2017年高考作文以其开放包容的命题理念,实现了选拔功能与育人价值的统一。这些题目像一面镜子,既反映了时代的风貌,也照见了语文教育的改革方向。对考生而言,它检验的不仅是写作技巧,更是思维品质和价值观念;对教师而言,它提供的不仅是命题样本,更是教学改革的启示录。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新时代,高考作文正在成为检验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标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