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评析与写作指导
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延续了近年来"立德树人"的命题导向,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。本文将从命题特点、写作思路和备考启示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。
一、命题特点分析
2021年高考作文题目主要呈现三大特征:
1. 价值引领鲜明 全国甲卷以"可为与有为"为主题,引导考生思考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关系;新高考Ⅰ卷"体育之效"强调强健体魄与精神成长的关系;北京卷"论生逢其时"启发考生认识时代与个人的辩证关系。这些题目都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考查。
2. 思维层次多元 全国乙卷要求结合"追求理想"的材料写作,考查辩证思维能力;浙江卷"得与失的思考"引导考生建立辩证认知;上海卷"时间的沉淀与价值"考验考生的哲学思辨能力。这些题目都设置了不同层次的思维挑战。
3. 情境设置新颖 新高考Ⅱ卷以"人"字书法为喻,考查形象思维能力;天津卷"纪念日"要求结合特定情境写作;北京卷"这,才是成熟的模样"设置了具体生活情境。这些创新题型考查了学生的情境应对能力。
二、写作思路解析
以全国甲卷"可为与有为"为例,提供写作框架参考:
1. 概念界定 开篇可引用孟子"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",阐明"可为"是客观条件,"有为"是主观能动性。如抗疫中医护人员在限制中创造可能,就是"在可为中求有为"的典范。
2. 历史维度 纵向可写:司马迁忍辱著《史记》展现在不可为中创造有为;林则徐"苟利国家生死以"体现将个人可为转化为社会有为。要突出历史人物如何突破时代局限。
3. 现实观照 横向可写:当代北斗团队在技术封锁中实现突破,扶贫干部在艰苦条件下创新工作方法。建议使用"80后"白发干部李忠凯等新鲜事例。
4. 哲学升华 结尾可上升到"知止而后有定"的哲学高度,强调认清可为边界正是有为的前提,体现思辨深度。
三、备考启示
1. 构建多维素材库 要建立包含人物事例(如张桂梅、黄文秀)、名言警句(《论语》"士不可不弘毅")、文学典故(西西弗斯神话)的立体素材体系。
2. 培养辩证思维 重点训练"小我与大我""继承与创新""自由与责任"等20组核心关系的辩证分析能力,掌握"不是...而是..."等思辨句式。
3. 掌握情境写作 练习演讲稿、书信、辩论稿等实用文体,注意特定情境中的身份意识与对象感,如给青年写倡议书要体现代际对话特征。
4. 提升语言品质 避免空喊口号,要通过细节描写增强感染力。如写扶贫不应止于"无私奉献",而要具体描写扶贫干部手绘的"民情地图"。
结语: 2021年高考作文命题启示我们,优秀的考场作文需要实现价值高度、思维深度、情感温度的有机统一。备考中既要筑牢思想根基,又要提升思维品质,更要锤炼表达能力,这样才能在考场上写出既有时代气息又具个人特色的佳作。